2022年11月21日晚,现任民建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、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、陕西省翻译协会会长、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胡宗锋教授应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邀请,在线上为该院师生带来了题为“文字背后的文化元素——贾平凹作品译介带来的启示”的精彩讲座。本次讲座由外文学院汪洪章教授主持,有来自多所高校的近两百位师生参加。
胡宗锋教授是中国当代文学外译的专家,长期从事陕西文学的对外译介,向世界呈现中国的多元文化。他的团队一直坚持中外合译模式,充分发挥双方译者的优势,翻译和出版了贾平凹、吴克敬、陈彦等著名陕西作家的文学作品。讲座伊始,胡教授以汉译外译者的修养为切入点,强调译者在学好外语之外,更要达到对中文母语的“精通”。真正的“精通”,需要我们做到运用自如,而不是一般的“流畅”。
胡教授紧接着回顾了自己对陕西文学产生翻译兴趣的经历,指出文学作品与其所处的地域、文化、时代息息相关,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当扎根于当地的文化土壤,而又饱含时间与空间的深度。如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善于从细微处描绘所处的时代,揭示了自己对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关切。《黑氏》等作品在海外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,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深厚内涵。
方言是地域文学外译的一大难点。胡教授指出,译者需充分把握方言中的文化涵义。语言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,陕西文学作品中的陕西方言具有悠久历史、丰富底蕴,其中许多来源于古汉语。例如,“他谁”(口语表强调)、“投明”(等到天明)、“争几多”(差几多)、“年时”(去年)等陕西方言中的常用词,往往能在古代诗词散文中找到出处。因此,在翻译这些方言时,译者需要对古汉语以及方言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,抓住文字背后的文化因素,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。
最后,汪洪章教授对讲座内容做了简要的总结:胡教授在讲座中没有空洞的理论介绍,而是根据自身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,把方言英译放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来讲解。在问答环节中,胡宗锋教授与听众们就方言的英译策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。他认为方言英译须尊重文化差异,也应坚持做自己,在满足外国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期待的同时,保留中国文学的鲜明特色。在翻译时优先考虑寻求目的语中的对等,实现“方言对方言”。对于无法找到相近表述的内容采取尾注形式,既不影响大众读者的阅读体验,也可以让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具体的文化涵义。参与讨论的师生纷纷表示受益良多、意犹未尽,对文学翻译、方言英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。